位于伦敦/马耳他的建筑事务所 Mizzi Studio,在创始人 Jonathan Mizzi 的领导下,成为了微型建筑发展潮流的前沿者。Mizzi Studio 近期受托在伦敦的几个皇家公园内设计了9个咖啡亭,不难看出,事务所热衷于将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融合。更重要的是,他们将经济、可持续发展、心理学这类庞大却隐形的力量浓缩,使其具象地表现在如此小巧的空间结构中。
这些咖啡亭落脚于伦敦市内那些最受人喜爱的公共场所,受到大自然形态的启发,Mizzi Studio 设计的咖啡亭是对周围历史景观环境的回应,也展现出了传统手工艺技术与先进工业手段的共生状态。同时,他们的旗舰店蛇形咖啡屋成为了海德公园的新地标建筑;一个拥有窗框的,开放式的半透明玻璃亭让人不禁联想到传统日式茶屋般的塔形建筑。
在此采访中,Mizzi Studio 的创始人 Jonathan Mizzi 回顾了事务所,以及其所创造的那些微型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除了设计上的实用性,Mizzi 还谈到这类微型建筑背后潜藏的经济、文化、法案等驱动力,其中不乏关于微型建筑在住宅及商业领域的未来设想。当然,Mizzi 还展现了事务所对于结合手工艺与技术的热情。
ArchDaily (Niall Patrick Walsh):您的建筑事务所 Mizzi Studio 是如何创立的?
Jonathan Mizzi:这不得不提到我拥有的多元化教育和工作背景。当我在巴特利特学院(伦敦大学学院 UCL)和南加州大学学习时,我迷上了电影和运动。实际上,我最初并不打算成为一名建筑师,受到科幻小说的影响,我渴望那种不被现实束缚的舞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想要做一些有形且实际的东西。在福斯特建筑事务所以及 Jason Bruges Studio 工作后,我在2011年创立了这间整体性的、多学科的建筑事务所 Mizzi Studio,涵盖了建筑、室内、工业以及产品设计。7年前,我们完成了第一个项目,位于伦敦灌木公园中的游客中心 The Pheasantry Welcome Centre。该项目是对原有建筑的翻新及扩建,这给了我们很大的成长空间。
AD:是什么契机让您专注于设计微型建筑?
JM: 有意思的是,Pheasantry 欢迎中心不仅是我们的第一个项目,也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一个,其总面积为400平方米,包括150平方米的扩建。事务所的项目会涉及到各种规模、各个领域,我们最近完成的一个项目是为伦敦的几个皇家花园设计一系列的小型改造和咖啡亭。通过这个系列项目,我们得以更专业地应对这类建筑,也强化了我们关于“更好的”建筑并非是指“更大的”建筑这一理念。
AD: 对您而言,为什么设计一个微型建筑,会比中型或大型建筑更令人兴奋?
JM: 以较小的规模进行设计当然有其优势。作为年轻的、新晋的建筑师,很难获得机会去设计大型项目,转而完成较小规模的项目,更具可行性。从设计到实际实施,能更多地参与预制、自动化技术、快速施工等操作,这无疑是能让我在小型项目中感到兴奋的原因之一。此外,我们还发现,小型项目更利于预算管理。我们乐于激励客户,仅凭正常预算创造出脱颖而出的公共空间。利用自动化技术,这类小型项目的成本效率能有更大的提升。
AD: 相对的,设计小型建筑又会有什么挑战呢?
JM: 确实是有些特殊的挑战。较大型的项目拥有相对宽裕的预算,除此之外,小型建筑建造过程的方方面面都需建筑师亲自监督,这也让我们肩负了更多的责任。大型项目在设计和建造时,多有顾问公司和专业人员加持,而建筑师在完成小型建筑项目时,往往没有测量师、承包商等合作方。因此,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尽管设计小型建筑的过程充满兴奋和满足感,但从合作模式和经济方面来讲,整个行业还未为这类建筑搭建一个成熟的平台。
AD: 您的建筑作品展现出手工艺与技术的融合,而建造行业的大环境越来越受到自动化和智能技术的驱动,介于此,您对手工艺与技术的未来发展有何看法?
JM: 我们热衷于在建筑中保留人文元素,即使是在由科技技术主导的建造过程中。一直以来,扎哈·哈迪德作品中那种以电脑主导的流线型设计对我影响很深。而高迪,以杰出的手工艺和人文元素相结合,这又是另一个极端。我认为,Mizzi Studio 位于两者之间。例如,我们在伦敦 Westfield Stratford 的 Colicci Café 项目中,既采用了18世纪的衬板技术,也利用了现代化的电脑辅助设计,为咖啡厅制作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铜制拼图屋顶。尽管屋顶的设计极具电脑感,其542片铜块却是由一个喷射枪和2万个铆钉,徒手组建完成。在这之中,我们看到了手工艺与技术之间一种最纯粹的关系,在现代化的建造环境下,将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支持并使人文元素能够被实际体现:新与旧,相交相融;手艺与科技,相辅相成。
AD: 大家对于微型建筑的关注和喜爱程度越来越高,不仅是我们的读者,还有来自公众方面的,例如,相关话题在电视电台节目中被广泛提及。您认为是什么推动了这种流行呢?
JM: 我相信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城市空间致密,房价飙升,这些都带来了综合的影响。因此,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微型住宅,其体量更小,也就更易于建造和居住管理。商业建筑也许不是,但这对于住宅而言,的确如此。家是非常私人化的,所以人们会想问什么要将它们交与他人,例如建筑师,之手来完成。
AD: 您刚刚提到,微型住宅和微型商业建筑的未来走向可能有所不同,对此,您能详细地谈一下吗?
JM: 我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着实有趣。像我们之前谈到的,家,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就是私人化的、个体的、更注重居住者个性的。而对于商业建筑而言,将人群汇集在一起才是至关重要的。从经济层面来讲,能否成为高街建筑群中最吸睛的那一个,对于商业建筑来说也极为重要。在这里,建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创造性技巧下的产物,它伫立于此,吸引着不同的使用者。比如,那些位于皇家公园的咖啡亭,我们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使其能够脱颖而出。我常常以花园作比,每一朵花都在毫不吝啬地展示着自身的香气、造型、图案等个人魅力,它们争奇斗艳,只为换来蜜蜂的青睐!
AD: 在您看来,这类较小规模的建筑有可能成为城市零售业模式变化中的一种吗?
JM: 零售业的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有出售一切的网络超市,也有城郊的大型百货商场,可以在这里闲逛玩耍一整天。传统的城市零售业大多都是中型商场,置于较高租金的商业区,如今其便捷程度已无法匹及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其体验也已不如到 Westfield 等大型购物中心享受“外出的一日”般经济实惠。快闪类型的商店倾向于较低租约的,却更灵活多变的城市空间。消费者的关注、需求、习惯、期望瞬息万变,在这样一个时代,快闪商店和微型建筑为零售商提供了一种得以维持实体门面与商品的途径。
AD: 考虑到微型建筑的未来发展,您认为专业建筑师的角色会受到“DIY 建筑师”的影响吗?建筑师的价值又会如何体现呢?
JM: 在未来,即使微型建筑发展成为一种DIY 式的体验,我相信建筑师仍会以独有的经验与独特的创造视角,继续投身该工作中。商业建筑,无论其规模大小,都是集感官、经济考量、创造力为一的个体。建筑师便是专门服务于此的存在。同时,住宅建筑越来越倾向于“DIY 建筑师”,很明显,开发商的套路已不如往日般有吸引力了。你的家,是你的私人空间,是你展现个性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建筑师不再被需要。个人的、私隐的、微型的房屋个性也可与大型服务共存。这也就是共享住宅模式的魅力所在,当人们分享着酒吧、健身房、阳台等共用空间的舒适时,也没有失去个人空间的私隐和归属感。所以我相信,无论微型或大型,由使用者或建筑师设计,这之间一定有着通向共栖关系的平衡点。
AD: 在您和事务所设计的小型建筑项目中,有没有一个是让您最引以为傲的?
JM: 皇家花园项目,包括9个咖啡亭和蛇形咖啡屋,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咖啡亭是所能呈现出的一站式的、最小的建筑结构。尽管规模小,它们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不管你是在上班途中捎上一份报纸,或在帕丁顿站带上一杯咖啡,又或是为爱的人选一束花。皇家公园的设计元素之间有着独立性却又相互关联,正如皇家公园是为丰富伦敦人的生活而建,我们很荣幸有机会以建筑为契机,为了同样的目标,为了一张张笑脸,献出一份力。我们很享受这次项目的整个过程。
AD: 最后一个问题,Mizzi Studio 之后有什么规划吗?
JM: 作为一间工作室,我们仍在成长。我们抱着将幻想转化为现实的期许开始。现在,我们希望更深入地探索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对于公共领域建筑的影响。我们对于微型建筑仍充满热情,同时,我们正在进行的项目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大型建造,以及其他类别的项目,例如,与马耳他政府合作设计一支新的电动公交车队,这与 Heatherwick 的伦敦公交项目相似。还有以健身房和健康管理为主的新的服务业项目,我们对此也感到无比雀跃。我们相信,从初期的微型建筑项目中领会并发展的核心理念,以及其与人,与环境,与手工艺,与技术的交融都将成为我们工作室多元化发展的基石。
译者:唐久乐